由於當年的開發技術相對落後,橢圓型活塞的NR500無法在GP500立足;如果現在的Motogp容許使用橢圓型活塞的話,相信先進的電腦科技可讓她大有可為。雖然NR500的壽命短暫,但V4精神不滅,並延伸多款強勁的賽道戰馬及街車,唯獨沒有平民版的V4街跑,讓不少V4迷感到失望。唯一解釋是複雜V4引擎開發費昂貴,況且HONDA已有成功的CBR1000RR,無謂冒險,現在讓我們一起重溫多款昔日HONDA V4戰車。
●V-FOUR,HONDA演釋為FORCE(力量)。
●由於日本實施馬力限制,因此推出多款日本版的V4 400版街車,香港同樣受落。
●1979 HONDA NR500繁殖力驚人,衍生多台經典V4名駒,現代的Motogp HONDA RC213V,也可列入為NR500的後代。
●只有HONDA NR500及NR750擁有神級的橢圓型活塞,其後推出的V4賽道戰馬及街車一律使用傳統的圓型活塞。
●點解V4生產成本較昂貴?
除了花大量時間研究複雜點火時間及排氣管佈置外,凸輪軸與曲軸之連系是靠齒輪推動,其製造成本及重量比一般鏈條傳動較高,但好處是動力傳送更直接及馬力流失較少,終極馬力輸出也較鏈條佳。
●HONDA V4引擎大多採用齒輪傳動。
HONDA V4街車及戰駒介紹:
●1982 HONDA VF750S SABRE-運動型巡航車,使用氣壓式單筒PRO-LINK尾避震,可在油站打氣,當年還未流行使用氮氣。
●1982 HONDA VF750C MAGNA-休閒型巡航車使用雙筒尾避震。
雖然HONDA NR500在GP500的失利,並沒有打擊車廠對V4引擎的信心,可是不知道HONDA是否擔心市場對V4市販跑車存有戒心,因此先以兩款巡航型的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測試水溫,車輛很明顯是針對歐美市場而設。
當年香港也有商人引入少量VF750S SABRE水貨,但反應一般,原因是玩大排的騎士已深深被順滑的直4街車吸引,其次是不欲成為第一代V4的白老鼠,再者引擎的汽門出現不少機械問題,使行駛時發出擾人的金屬撞擊聲,使車迷對首代V4街車感到失望。
雖然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沒有跑車味,但配置了豪華及高科技的裝備作招徠(當時標準來說),例如有前衛外型及顯示豐富資訊的儀錶板、專為V4設計下降式化油器(傳統側吸式)、自動恆溫水冷散熱系統、水冷雙凸輪軸16氣門90度V4引擎、TRAC防俯衝前避震、SABRE版配置氣壓式擁有回彈調校的Pro-Link尾避震、Magna版配置雙筒避震、光纖防盜系統、可調角度的軑把及免維修軸傳動等等。
1984年,由於美國對700c.c.以上的機車徵收高稅率,因此本田推出減排版的VF700S SABRE,但同年還推出1,100cc的SABRE。
●1982 HONDA VF750S SABRE擁有大量先進科技,包括水冷散熱、TRAC防俯街前叉、碟剎車及下降式化油器等等。
●1982 HONDA VF750S SABRE V45,V45以平方英吋Cubic Inch為計算方法,即約748cc排氣量。
●傳宣海報指車輛有大膽創新概念及科技。
●豐富資訊的儀錶,備有電壓、水溫、轉彎後自動關掉指揮燈、檔位及油量顯示等等,在當時來說十分先進。
●光纖防盜圈,萬一遭剪斷便發出警號,需要車匙關掉。
●由於佈局太緊湊,第一代V4街車引擎出現不少問題,打擊車迷信心。
Spec:
排氣量︰748c.c.
最大馬力︰72ps
最大扭力︰6.1kg-m/7,500rpm
乾重︰
VF750S SABRE 224kg
VF750C MAGNA 219kg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2 HONDA RS1000RW(FWS1000)-
專為美國DAYTONA 200及AMA F1而設的公升級V4戰駒
自60年代,美國成為HONDA最大的外銷市場,為了彰顯實力及爭取市場佔有率,HONDA投放了大量金錢在美國的賽事上,而每年舉行的DAYTONA 200公里大賽成為了各日本車廠兵家必爭之地。
自1972年起,YAMAHA的2衝YZR500壟斷了DAYTONA 200賽事,因此DAYTONA 200又稱YAMAHA 200。大會為了打破YAMAHA的慣性冠軍,在1980年後容許4衝1公升戰車與2衝750cc及2衝500cc角逐殊榮(事實上賽例源自FORMULA 1,又稱FORMULA 750,聽起來很複雜,有機會再詳談)。
1981年雖然多了日本4衝1公升戰車參與,仍無阻YAMAHA 2衝的YZR500及TZ750的威勢,HONDA當時派出直4引擎的RS1000參賽。1982年,HONDA從失敗的NR500提取經驗,開發針對DAYTONA 200的RS1000RW,新戰車採用4衝V4引擎,排氣量是1,024cc,馬力達到驚人的150匹,由於車身龐大及採用水冷散熱,因此被冠以"鯨魚Water Whale"的稱號。
可是由於戰車的馬力太強勁,傳統輪胎(對角線輪胎/X-PLY)的耗損速度非常驚人,即使車手史賓莎及Mike Baldwin起步後遙遙領先,可惜在比賽期間頻頻更換損耗的輪胎,在大好形勢下只奪得第二名,YAMAHA再次奪冠。最後迫使HONDA與BRIDGESTONE合作研發出全新的輻射式輪胎(Radial Tyre)。
雖然HONDA RS1000RW在1982 DAYTONA 200只奪得亞軍,但在往後美國AMA F1、人島TT F1及世界耐力賽中卻頻頻報捷。
●在賽車方面,NR 500是為世界GP 500而生,那麼RS 1000RW就是為美國的1982 Daytona 200及AMA F1而設計。當年的戰車仍使用鋼管車架,還有開始流行的Comstar星星合金輪框,由於引擎輸出超過150匹,加速了輪胎損耗。
●讀者看到RSC(Racing Service Center)車身貼紙嗎?這是HONDA在70年代成立專門負責開發戰車的部門,1982年給新成立的HRC取代。1982年第一代HONDA RS1000RW(FWS1000)就是由RSC開發。
●1982年後參與AMA F1及其他地區比賽的HONDA RS1000RW(FWS1000)由HRC負責開發。
●43號是著名美國SUPERBIKE車手Mike Baldwin,圖片攝於1982 DAYTONA 200大賽。
●Mike Baldwin形容這台4衝V4比HONDA新2衝NS500更快更好操控。
●HONDA分別在83及84年使用V4的RS850R(左)及RS750R(右)戰車出戰世界耐力賽,並獲得冠軍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2 VF750F Interceptor截擊者(圖片是本地車壇名宿-陳滔)
首台配備Slipper Clutch(防鎖死離合器)的SUPERBIKE
美國銷售市場對電單車發展有一定影響,1983年舉足輕重的美國AMA SUPERBIKE超電比賽及DAYTONA 200改例,排氣量由1公升(1,025cc)改為4衝直列4汽缸750cc或2汽缸1,000cc,自此全球各地SUPERBIKE比賽及耐力賽紛紛仿傚。
1982年HONDA 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面世後,HONDA在年底發表750cc的VF750F Interceptor截擊者的SUPERBIKE。當年的SUPERBIKE雖然同樣由生產性街車改裝而成,但沒有大包圍,除了新款HONDA VF750F Interceptor,還有Kawasaki GPZ750及SUZUKI GS750。
新款VF750F Interceptor的車頭除了有豬頭外,車底更設有肚兜。鑑於採用跟VF750S SABRE相同的V4引擎,在高速退檔減速後出現強勁的ENGINE BRAKE導到尾輪搖擺或鎖死,因此VF750F Interceptor是首台配上Slipper Clutch(防鎖死離合器)的街車。同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相同,由於經常與凸輪軸不斷磨擦導致嚴重損耗,除了在運作時使凸輪軸跳彈外(俗稱食CAM),更不斷發出怪聲,最終解決方法是於損耗後更換零件,這可以說是設計上的失誤,因此令HONDA的V4再次蒙上陰影。
HONDA VF750F Interceptor也是首台採用搖籃式方形鋼管車架,還配上前16吋後17輪框,尾擔是鋁合金製造,前後也是擁有調校功能的氣壓式SHOWA避震(可在油站打氣)。
至於圖片主人翁是本地車壇名縮-陳滔,他早前從朋友手上接過這台保養良好的VF750F後愛不釋手。他說這台V4非常暢順,唯輪距較長,在山路靈活性一般,還有V4引擎後兩個盤散熱一般,因此自裝散熱風扇開關按鈕,提早為引擎降溫,還有車重十分重,推車時較吃力。
●1983 HONDA VF750F是HONDA第一代750cc Superbike,兩把風扇配兩個水箱散熱的V4 90度引擎輸出達72匹馬力,使用近牙5前速波箱,但乾重也達到220kg,濕重則是249kg,非常重。此車使用當年新冒起的方型鋼管車架,但尾擔則是鋁合金製,前後氣壓式避震均有回彈調校。由於使用前16尾18吋輪胎,正如陳滔先生講買胎時也感到頭痛。
●1983 HONDA VF750F當年的宣傳海報。
●1983年美國AMA SUPERBIKE由公升級改為750cc,HONDA使用水冷Works的VF750F參賽,在1984年後連續多年獲得冠軍。
●當年的SUPERBIKE是沒有大包圍街車改裝而成的戰車,圖中是4衝風冷KAWASAKI GPZ750,當年單筒尾避震在SUPERBIKE才開始流行。
●SUZUKI的SUPERBIKE由Yoshimura改裝-GS750,此車也只是使用油冷加風冷散熱。
●美國的DAYTONA 200在1985年也改用4衝750戰車,19號史賓莎駕駛VF750F奪得該年冠軍。
●1985 AMA SUPERBIKE的VF750F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3 HONDA VF1100S SABRE-公升級直路加速戰馬。
●1983 HONDA VF1100C MAGNA
83年,HONDA推出超過1公升版(1,098cc)的MAGNA及SABRE,強勁的加速力(約105匹)及充滿戰鬥格的外型,成為了肌肉型巡航車的典範。當年的傳媒稱她為都市戰士(Urban Streetfighter),車輛更被美國本田改裝成參與1/4公里直路加速賽。其外型及馬力更啟發Yamaha於1985年推出令人津津樂道的YAMAHA V-MAX。
●1983 HONDA VF1100S SABRE被塑造為直路火箭,並啟發YAMAHA推出肌肉型的VMAX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4 HONDA VF1000R-正宗大包圍旗艦V4跑車移植自1982 DAYTONA 200的RS1000RW(FWS1000)賽道跑車,此孖頭燈大包圍跑車是專為歐洲市場而設,沒有包圍F版則為美國市場而設。
●為了遷就美國市場的法例,1985年推出單頭燈的HONDA VF1000R。
●美國的宣傳媲美戰鬥機的速度,在當時擁有大包圍的市販跑車絕無僅有,而車輛還有超過100匹的馬力,因此成為當年的HONDA旗艦跑車。
●沒有大包圍的1984 HONDA VF1000F則媲美民航機,車輛為美國市場而設。
●1984 HONDA VF1000F的各項裝備。
HONDA於1994年推出真正全包圍的V4賽車-VF1000R。而包圍的車身花紋更是HRC花,並標榜採用空氣動力學設計,除此之外,HONDA同時推出只有豬頭及肚兜的F版本。雖然兩台車同樣使用水冷V4 16氣門的998c.c.引擎,但R版則擁有122ps,而F版只有116ps。
兩車雖然採用相同的方形鋼管車架,TRAC氣壓式避及Prolink尾避震,前16吋後17吋輪框及名牌ComStar輪框等,但貴為R版當然擁有更多賽車科技,例如引擎的凸輪軸採用齒輪推動、快拆式前輪框、浮動式前不鏽鋼碟、碳纖啡呤、還有一雙耐力賽跑車式的雙頭燈。由於生產數量極之有限,導致車價非常昂貴,廠方更說明車輛並非為一般騎仕而設,車輛需要較高的駕駛技術才能駕馭。
進入80年代,車壇人材輩出,GP 500進入黃金年代,擁有包圍的跑車備受車迷追捧,雖然VF 1000F性能強勁,當時代理亦有引入香港,但Kawasaki的忍者GPZ及Suzuki的GSX相繼推出市場,大大影響VF 1000F在香港的銷量。
VF 1000R Spec:引擎︰水冷四衝程V4 16氣門 排氣量︰998c.c. 最大馬力︰122ps/10,500rpm 最大扭力︰9.4kg-m/8,000rpm 乾重︰238kg 前輪胎︰120/80-16 後輪胎140/80-17
VF 1000F Spec:引擎︰水冷四衝程V4 16氣門 排氣量︰998c.c. 最大馬力︰116ps/10,000rpm 乾重︰233kg 前輪胎︰120/80-16 後輪胎︰140/80-17
●HONDA VF1000F的外型跟VF750F十分相似,同樣稱為Interceptor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4 VF 500F/F II
為了照顧不同市場需要,本田推出500c.c.的VF500F及FII版本,前者外型跟VF750F及VF1000F大致相同,同樣沒有大包圍,並裝有豬頭及肚兜。而FII則是大包圍版,當年香港代理引入FII版,水貨商則引入日本版的400c.c.無包圍版。不論VF500F/FII同樣使用方形鋼管車架,Prolink尾避震及鋁合金尾擔,氣壓式Trac前避震及馬力輸出71ps(70hp)等。
●1984 VF 500F II大包圍版。
●1984 VF 500F。
●英國HONDA舉行名為VF500 CUP Racing的One-Make聯賽。
●戰車是VF500F II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6 HONDA VFR750F (RC24)-第一代運動型巡航街跑
自從第一代VF750C SABRE/MAGNA及VF750F的引擎出現技術問題後,不少人對HONDA的V4缸乏信心。但自新一代的VFR 750F推出後卻一改負面的形象,此車的性能更獲得多間媒體的好評。老實說,首次看到此車時已予人極保守的形象,車廠更將她定性為多用途運動型巡航車輛(穿州過省),而非正宗的V4超級跑車。雖然如此,但車輛的賽車潛能卻出奇地高,不但擁有極佳的加速性能,由於採用16吋前輪框及流行的目字型鋁合金車架,其彎向性能沒有因為車體肥大而變得遲鈍。此車除了勝出美國的AMA Superbike大賽外,當年本地代理更將一台接近全原裝的VFR 750F參加澳門賽車。
●英國Ron Haslam(夏士林),Transatlantic挑戰賽-1986年。
●參加1986年美國AMA SUPERBIKE的VFR750F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5 HONDA RVF 750-耐力賽戰車(RC 30 & RC 45始祖)
於街車VFR 750F推出前,HONDA已派出專為賽道而設的RVF 750戰車參戰日本Suzuka八耐,雖然戰車的引擎以VFR為基礎,但經過廠方調校下,馬力輸出達到142ps(140hp),最驚人是車輛只有168kg重量。
除此之外,與法國ELF共同開發的Pro-Arm單尾擔更首次出現在RVF戰車上,雖然外間對Pro-Arm的好處存在分歧,但可以在耐力賽上減少更換輪胎時間。憑著超卓的性能,RVF 750最後連奪85及86Suzuka八耐的總冠軍,這台強勁的works跑車,開始奠定HONDA的V4型象,以她為基礎開發的RC30及RC45更成為當年大眾的夢中情人。
●從法國ELF買來的單尾擔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88 HONDA VFR750R (RC30)-創造HONDA V4傳奇的純種戰馬,屬生產性街車,Works跑車仍稱為RVF750。
80-90年代被喻為賽車的黃金年代,除了賽車科技日新月異外,車手更是人才輩出,GP 500、GP 250及GP 125瘋靡全球車迷。畢竟車輛屬於原型車Prototype(跟街車原全不同),有見及此,World Superbike(世界超級電單車賽SBK)於1988成立,賽事的規則有別於當時是二衝天下的GP 500,其參賽資格是車輛必需是來自市販車(即是可供車迷購買的跑車,產量至少500台以上)。排氣量方面,兩汽缸的車輛可達1公升(針對意大利車廠如Ducati、Aprilia及Bimota等),而四汽缸車輛的排氣量必需在750c.c.以下。老實說,雖然參賽戰車的外型跟市販車相似,但改裝程度及馬力輸出不能夠與原裝車混為一談。
當年HONDA並沒有合適的市販車參賽,但為了符合賽事的要求,故此以參加日本鈴鹿8耐廠車RVF 750為藍圖,設計出所謂市販的VFR 750R(RC30)純種跑車。RC30能成為當今最經典跑車之一的原因,除了擁有深不可測的改裝潛能外,由於車輛是由HRC部門的技術人員以人手裝嵌而成,並且限量1000台,即使價錢昂貴,市場仍然供不應求,因為買家主要是來自各地的專業車隊。
車輛最煞食是發展自耐力賽的快拆式單尾擔設計,還有那台細小的V4引擎,外殼是由鎂合金製造,連活塞的連桿都是鈦合金製品。為了防止高速退檔時鎖尾轆,所以配備先進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,而原裝車的重量只有185kg,馬力達113ps(112hp),如果有能力從本田的HRC購買到改裝部件,馬力可提升至130ps,甚至更高的馬力。
至於第一及第二屆的SBK的冠軍寶座,最終由美國車手Fred Merkel憑RC30奪得,其次在歐洲享負盛名的英國人島比賽中(TT)及各地的賽事中,RC 30更是所向披靡,成功把HONDA V4型象推至巔峰。
●雖然車輛稱為VFR750R,但車迷喜歡稱她為RC30,就好像FORZA迷喜歡講的MF06、MF08及MF10。
●HONDA VFR750R RC30纖巧的V4引擎。
●1988年,已故前人島王祖兒 鄧立普Joey Dunlop駕駛HONDA RC30戰車出賽荷蘭TT-F1。
●Joey Dunlop駕駛HONDA RC30戰車出賽人島。
●直屬廠方的Works跑車參賽世界耐力賽的仍稱為RVF750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0 VFR750F (RC36)-第二代運動型巡航街跑
每4年改款一次的VFR 750F,第二代的車輛不但在外型上,連鋁合金車架的剛性都提升不少,雖然車架厚度增加,但新車架令彎向表現卻更上一層樓。當中功臣之一包括一對來自與RC 30相同外型的前後17吋輪框(舊款前16吋,後18吋),而最矚目的改變部件是採用賽車化的Pro-Arm單尾擔設計。
雖然如此,本田並沒有刻意將新車改造成超級跑車的形象,依舊繼承上一代保守的外型及多用途車的作風。馬力方面不增反跌,幸好引擎經過重新調校及改良,因此沒有影響加速性能。
Spec:最大馬力︰100ps/10,000rpm 最大扭力︰7.4kg-m/8,000rpm 乾重︰216kg
●很漂亮的單尾擔及目字型鋁合金車架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2 HONDA NR750-70萬港元的橢圓型活塞V4引擎市販車
1979年NR 500於GP 500的戰績雖然強差人意,但本田並沒有因此放棄V4的32氣門及橢圓形活塞的研發。經過8年艱苦的努力,車輛的排氣量更由500c.c.增加至750c.c.,馬力輸出增加至155ps(153hp),車重只有155kg,從規格來說佔盡優勢,可惜本田依然無法增加引擎的可靠性。直至1987年出戰最後的澳洲超電聯賽後,NR 750從此在世界賽車壇引退。
於NR光榮引退後不久,本田宣佈將會推出市販版的NR 750,其焦點當然是那台前所未有的橢圓形引擎及PGM-Fi電子燃油噴注,由於車輛是限量版及人手裝嵌,因此售價極之昂貴,當年在香港出售的價錢超過70萬元出牌,此車可另開專題詳盡介紹。
●前所未見的橢圓型活塞V4 32汽門的生產性街車引擎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4 HONDA RVF750R (RC45)-改用倒立前叉純種跑車
服役多年的RC30受到其他車廠的威脅(包括Yamaha YZF 750、Kawasaki ZXR 750、Suzuki GSX-750及Ducati 888),本田於94年推出經過全新設計的RC 45取代RC 30,而車輛的90度V4引擎同樣注入PGM-Fi電子燃油噴注及前避震採用倒立前叉,車架同時經過改良。
至於馬力,原裝車已達到121ps(120hp),如果有幸或者非常有錢的話,可以從HRC手上取得改裝配件,馬力更可增加至152ps(150hp)。由於車價同樣昂貴,車輛多預留各地的車隊購買,現今,這些匹數聽起並不驚訝,可時在當時卻是極之強勁。
但RC 45去到97年,才由John Kocinski取得WSBK的冠軍(182ps/14,740rpm),在日本鈴鹿8耐及各地比賽的成績卻同樣驕人,當年更有不少外國車手採用RC 45參戰澳門格蘭披治大賽,當中包括港人最熟識的英國車手路達於98年奪得冠軍。直至2000年,本田有感Ducati的1公升V2在WSBK佔盡優勢,故此放棄採用V4引擎,改以V2應戰,車輛是VTR 1000SP1(RC 51),車手Colin Edwards更奪得該年的總冠軍,自此,本田的V4暫別國際級賽車比賽。2004年WSBK改例,放棄4衝直4 750cc及2缸1公升戰車,取而代之是越來越受歡迎的1公升直4跑車,例如CBR1000RR、YZF-R1、Suzuki GSX-R1000及ZX-10R。
●1994 HONDA RVF750R (RC45)是最後一期的V4戰車,自始HONDA改用V2的SP1及SP2參與WSBK。
●參加1998年美國AMA SUPERBIKE的RC45。
●限量市販版的透視圖。
●車輛配備PGM-FI電子燃油噴注及倒立前叉。
●當時非常HIT的孖頭燈,設計來自耐力賽戰車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4 HONDA VFR750F (RC 36)-NR 750外型
不知為甚麼,第三代的code依舊是RC 36,但記得首次接觸新車時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,尤其是一對車頭燈的造型及魚鰓式的散熱槽,因為車廠承認新車啡呤的設計是啟發自極之昂貴的NR 750。雖然新車的馬力跟舊款相同,但車重卻縮減至209kg(舊款歐洲版216kg),而減磅的地方來自新車架、新輪框、新頭叉、新避震及新尾擔等等榨取出來,即是說,車輛各部份都經過改良。為了提升續航能力,油缸容量比舊款增加2升達至21升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1998 VFR800 (RC 46)-性能力大大增強
由於排氣量增加至800c.c.,本田索性將新車名為VFR,因此沒有任何數字跟尾,這次是VFR有史以來最大刀闊斧的改變。雖然巡航車的概念依然沒有改變,但新車的流線型啡呤看起來更有跑味,而引擎更是以RC 45為基礎開發出來,配合HONDA專利的PGM-FI電子燃油噴注,馬力輸出增加至110ps。除此之外,車輛還採用CBS連動剎車系統,而新的單尾擔更是直接連接至引擎上,車架重量大大減輕,本地交通警隊也是採用同款車輛作戰馬之用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2002 VFR800 (RC 46) VTECH-配備VTECH系統。
對編者來說,02款VFR的外型是最有型及吸引,除了基本的改良外,引擎更配用令不少車迷嚮往的VTECH,而當時最流行的尾排死氣喉設計亦都出現於新車上。
●採用聯動剎車系統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2007 Motogp HONDA RC 211V-V5變V4
MotoGP主辦單位有感戰車的馬力及車速太快,對車手構成極大危機,因此決定在2007的賽季,將排氣量限制在800c.c.以下(之前是990c.c.),雖然世界冠軍級車手羅絲曾批評此舉是多餘的做法,因為車隊可以利用各種的方法彌補損失的排氣量。事實証明,由於800c.c.的有更佳的彎向表現,圈速比990c.c.戰車更快,有關方面最終決定於2012年,將排氣量提升至1公升,更容許採用市販車的引擎參戰。
事實上,當從990c.c.降級至800c.c.後,本田迫不得已放棄RC211V的V5引擎,改用V4的引擎應戰。雖然這台引擎不能與舊款的V4相提並論,從象徵義意來說,本田的V4再次回歸至國際車壇上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2008 第66屆意大利米蘭電單車展-V4再現
早年有幸可以親身到不同的車展採訪,但08年底的意大利米蘭車展卻讓編者永世難忘!因為本田為了慶祝V4誕生30週年,在展館內展出所有V4的戰車外,包括NR 500、RVF、RC 30及RC 45等等,讓現場觀眾可一次過欣賞車廠多年的心血。除此之外,更贈送每位記者一本印刷精美,有關V4的發展史,而最矚目就是一台裝有類似V4概念車的模型。當時,已經感覺到本田將會有大動作,但意想不到是全新VFR 1200F的照片出街時,車輛的外型接近九成是來自該副超現實的模型。
●編者採訪2008年意大利米蘭車展時有幸目睹這台V4概念模型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●2010 HONDA VFR1200F-新世代雙離合器V4運動型巡航車
沒想到本田根據在意大利米蘭車展展出的模型,炮製全新V4電單車,車輛賣點之一是配備雙離合器。2010年本地代理在珠海賽車場舉行HONDA VFR1200F試車日,並且邀請多位重量級日本嘉賓前來,包括前GP500日藉車手伊藤真一。
●編者年輕時祟拜的GP500偶像-伊藤真一,沒想到2010年可跟他見面及訪問他。
(完)
●最後一輯HONDA V4傳奇,將會比較視為開創HONDA V4傳說的RC30及最新VFR1200F,敬請留意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