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車輛提供:Simon Tam
- 協力:Robert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2-01-16
基本資料規格表
雙搖籃式車架面世-Norton Manx 經過大半世紀後,即1949年,新車架才面世,來自英國的Rex McCandless利用飛機的鋼材,設計出劃時代的羽毛床車架(Featherbed frame)。新車架優點不但比其他對手輕20%,並且擁有更強的剛性,所以協助羅頓Norton新款戰車-Manx奪得1950年人島TT的初級組及高級組冠軍,並創下93.33mph(150km/h)最快圈速,及後更獲得1950年GP世界冠軍寶座。 為甚麼稱為羽毛床車架?由於Norton的車手Harold Daniell測試戰車後發覺極佳的穩定性,並且擁有合適的座姿,感覺像睡在一張羽毛床上開車。新車架的實力得到証實後,最終被廣泛應用,可以說,在鋁合金雙翼樑車架未面世前,它成為高級別戰車的標記。
1950 Norton Manx影像
無法掌握專向幾何 另一方法是針對轉向幾何(Steering Geometry),使用約30度的前傾角及115mm搖曳距(現今的跑車主流約24.5前傾角度及95mm搖曳距),目的是加長輪距,增強高速的直路穩定性。 無可否認,以上的兩種方法有一定幫助,不少人盛讚車輛好像在路軌上行駛,可是在路軌上由怎能轉好彎呢?再者車輛的輪距大幅拉長後(由於前傾角增加),使轉彎的軑感變得沉重及遲鈍,嚴重影響彎向性能。說到底,對60年代的技術人員來說,要清楚掌握合適轉向幾何是極之困難,因此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。
席捲全球的日本電單車 來到70年代初,日本電單車不論在賽道上蠶食歐洲車優勢,其市販車憑著平、靚、正成為市場主流。加上二衝程的降臨及車輛的馬力越來越強勁,由於雙搖籃式車架無法抵受強大扭力,在高速行駛時騎仕能感到車架扭曲的情況,引致車身極度不穩。 與此同時,車廠亦意識到擁有高剛性車架的重要性,迫使技術人員發掘新物料來開發能夠承受更大壓力的車架。而鋁合金車架的出現,卻改寫近代電單車的歷史,雖然如此,單搖籃或雙搖籃仍然被廣泛應用,主要原因是製作成本低及結構簡單,雖然賣相不及鋁合金車架有型,但應付日常使用是卓卓有餘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