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P Can-Am Spyder Roadster & Honda Motocompo-大兵小將
兩部不同年代的電單車相距28年的時空在這裡相遇,她們的體積可謂有天淵之別,但卻有一個共通點,同樣能使你注目觀賞。論科技兩部車絕對不能相題並論,BRP Cam-Am Spyder Roadster雖然是本世代的傑作,但是Honda Motocompo也有她光輝的一頁。Spyder Roadster是三輪結構,而Motocompo是可收摺式的設計,可謂各有特色。至於Motocompo的故事就要從1981年說起了.....
Honda Motocompo與Can-Am Spyder Roadster形成強烈對比。
Honda Motocompo隨81年推出的City附送,方便擺放在車尾。
去年東京車展,本田推出全新電動版MOTOR COMPO概念車。
Motocompo出生於亂世
在80年代,日本汽車工業正要挑戰歐美各大車廠,需要更多的技術改進來擴大全球的銷售市場,不幸地70年末的石油危機使很多車廠轉營,豐田、日產、三菱都開紿生產省油的1,300c.c.以下的小車,而當時的雅閣和思域是本田的招牌貨,是沒可能降低排氣量的,因此本田必需開發一款又省油、又實用、又潮的小車來在市場競爭。
一部專為城市代步而設計的Honda City在1981年誕生了,配上了800c.c. Turbo引擎,廠方公佈只用1.2升汽油便可以行走100公里,超級省油。首先推出的City是雙門版本,之後更推出了開篷版。最吸引年青人除了City的性價比外,就是隨車寄居在City行李廂的Motocompo NCZ50摺合式迷你電單車。
製造電單車的本田充份利用自有的資源,為City而開發了Motocompo,她的設計極度簡單,是以Monkey為基礎,使用長方型設計是方便放入行李廂。採用高拉力鋼管車架,配上風冷二衝程引擎,總排氣量49c.c.,最高馬力2.5PS(6.3Kw)/5,000rpm,最大扭力0.38kg.m/4,500rpm,配CDI點火系統及波箱設有自動離合系統,平均油耗70km/1L(均速30km/每小時),非常慳油,油廂容量為2.2L,以腳撻啟動。當年限量版的Motocompo,單獨的售價是80,000日元。
Motocompo的存在用意也是更省油,有時在家中一個人要去較近的地方便不用開City啦,你就可以從車內把她取出來,將把手拉起來便可以起行呢。
Motocompo的油量錶。
簡單的車速儀錶。
這樣的2衝小車,車速十分有限。
自動變速離合器及鼓剎車系統。
同樣是鼓剎前掣動。
Motocompo的摺合過程。
動用兩條大漢才能夠將四十多公斤的玩具搬起。
我們就是用這個方法將小玩具運到石澳。
Spyder Roadster特種機車
Motocompo與Spyder Roadster真是同人唔同命,前者一切以簡單實用為主,而後者則是特種機車,集先進科技於一身。而Spyder Roadster也有很多的汽車原素,例如在車子的穩定方面,採用了一套VSS(Vehicle Stability System)穩定系統,當在高速直路行車時,能提供最佳的平穩且安全的駕馭效果。至於攻彎動作的穩定方面,由於她是前雙輪後單輪的獨特結構,所以在轉彎方面,難免會有一些難以估計的狀況出現,所以配上一套自行研製的TCS(Traction Control System)遁跡控制系統,來穩定在行走彎路時的軌跡穩定;這種類近設計多數用於不少名廠歐汽車身上。
基本性能方面,Spyder Roadster和Motocompo確是天與地之比,Spyder Roadster採用一台BRP-Rotax水冷V型雙汽缸DOHC 8氣門998c.c.機器。最大馬力有106匹,最大扭力則為10.63kg-m,最佳性能轉速是6,250至8,500 rpm。點火採用電子雙點式系統,排氣管佈局採用二出一式配催化器,無油系統採用一組直徑57mm EFI模式。變速及傳動方面,採用順序式電子五段自動變,驅動方面則是28/79 ratio配碳加強皮帶。車身重量為317kg,而Motocompo就只有45kg。
留意軑把上是沒有掣動桿,全靠腳掣動減慢車速。
懸掛方面,前輪採用可調校式雙A型連杆配防滾杆,而後輪方面則採用單搖臂配可調校式單筒吸震。車架設計方面,採用專利SST Spyder「環回式晶石技術」框架。掣動採用EBD全智慧電子腳踏式「ABS液壓三輪連動系統」。前輪為260 x 6mm雙碟配四活塞卡鉗,後輪則為260 x 6 mm單碟配單活塞卡鉗,全車淨重317kg。前輪上方的置物倉容量為44升,而負重則為15.9kg。
基於獨特的支架結構設計上的分別,和汽車有大同小異的前輪設計及操作模式,所以大量加入汽車身上的設備,例如泊車掣動系統,採用類似汽車的機械腳踏式後輪鎖設計。由於車子的獨特結構,所以防翻車是Spyder Roadster的重要任務,因此廠方亦自行研製一套專用的SCS(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with Roll-Over Mitigation)穩定及反側緩衝系統。
Spyder Roadster在轉向方面和Motocompo可摺式把手相比強多了,Spyder Roadster是採用汽車常用的風油軑原理,套用在她的身上,所以自行研製的DPS(Dynamic Power Steering)動態動力轉向,來配合獨特雙前輪的轉向特則。最後,當然是防盜設計,新車採用專利的DESS(Digitally Encoded Security System)數碼式保安系統,提高為車子的防盜功能。
Adam對Spyder Roadster的試駕感受
完成拍攝PGM照片後,聽Bike中講,不久前花了幾千大洋翻新了一台本田的50仔,他形容車輛細如積木,摺疊後可擺到車尾箱內。當時,編者對車輛的型號及外型沒有頭緒,但回到他的舖頭後,啊,原來係佢!可是,不知道是甚麼原因,突然令我聯想起三個轆的CAN-AM SPYDER,所以,立即拎出手提電話,撥到文偉商談借車拍攝的事宜。盡管從任何角度來看,兩部車風牛馬不相及,所以今次專欄的主題,純粹從視覺出發,求求其其將5個車轆湊合起來,拍攝幾幅生鬼有趣的畫面,營造「河蟹」的氣紛。
當日,編者跟亞Hong先開車到到Bike中的舖頭,最初估計,以為這部只有兩個轆的膠盒仔好輕,但原來需要兩個大漢才能夠將她搬到後座座位,完成搬運工作後,我們一行三人向著CAN-AM的地盤進發。
每次經過代理時,都會看到此車擺放在大門前作ShowCar之用,無時無刻總會吸引幾個甚至一推群眾駐足觀看,今次亦不例外。著車後,當代理講解車輛各項功能期間,又再次吸引著一班觀眾圍觀,看到他們每個人臉上掛著一絲絲微笑時,自已亦笑了出來,我甚至已忘記代理正在向我解說。
老實說,操作大致上跟電單車相同,開車前我是這樣想的!可是開車後不久,總是感覺到車輛窒動,因此立即打死火燈並將車輛停拍在安全的位置,幸好得到隨後的Bike中及亞Hong發現,原來FootLock(Handbrake)還沒有完全鬆開。其次是當我們完成某個角度的拍攝後,本打算著車將車輛駛到另一個地方繼續拍攝,正常情況下,只要將車匙扭到ON的位置,然後按Start開車鈕便會著車,但是經過反覆開關,引擎一點動靜都沒有,最後打電話到代理請教如何著車。再者是FootLock的使用方法,在傾斜路面上泊車,正常情況下會右腳踏實腳踏掣動桿,然後右腳踏下FootLock(在腳踏的左方)鎖死車輛,以免車輛倒溜或前溜,不知是甚麼原因,踏落FootLock後,車輛依然繼續溜後,最後發現,原來腳踏掣動桿及FootLock不能同時踏下,否則無效。還有在開車前,檢查車輛是否仍在R波(倒後),否則扭動油門後車輛會倒後行車等等。
事實上,不論是裝備及操控方法,CAN-AM SPYDER跟一般電單車連丁點的相似都沒有,駕駛前必需要調整心態,花多點時間了解車輛的性能,才不至於手忙腳亂。
有如Superstar的感覺
在表白試駕感受前,先講講當日將SPYDER駛上街道後,有如超級巨星出巡的感覺,對上一次有類似的感覺是PIAGGIO MP3(同樣是三個轆),論矚目程度,就有如劉天皇出巡般。其中一個例子是,騎著SPYDER駛至北角後某燈位時,兩位至少超過60歲的女仕都忍不住停步,從手袋取出電話幫我拍照,只是短短的幾個小時試駕過程,遇上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,真係去到邊俾人望到邊,從幾歲的小朋友至上了年紀的朋友,都可以將他們吸引過來。
與電單車的操控南轅北轍
騎上SPYDER後,完全沒有乘座電單車的感覺,甚麼纖巧更已不能套用在SPYDER的身上,至於騎士的高矮亦不會受制於座椅的高度,因為停車時或等候交通燈時,雙腳無需踏在地上支撐車輛,那種感覺跟開ATV(沙灘車)非常相似。對我來說,軑把比大部份電單車闊,座姿有點俯伏,整體來說,乘座姿勢尚算舒適自在,沒有因為第一次駛到街道上而感到壓力。
至於車輛的彎向性能,只要轉了第一個彎後,就已體驗到與別不同的轉向感受,一般情況下,駕駛電單車入彎時,上半身只要輕微地傾則然後輕輕地扭動軑把便可以完成過彎的動作,相反,SPYDER要求騎士付出更多的體力,而且身體需要作出更多的協調的工作才能夠轉彎,是因為軑把的轉向角度較大(在進入相同的彎道比較下,比電單需要扭動更多的軑把)。轉彎時雙手不但需要花更大的力度扭軑,雙腳同樣需要踏穩腳踏,然後扭動蛇腰讓上半身往進入的彎道方向傾側,目的是保持平衡,整個作動,跟開卡丁車十分相似。聽落好似正在上演一場自由搏擊,事實上,雖然軑感較電單車重,但是由於SPYDER擁有三個轆的關係,在馬路上行駛,某程度上比兩個轆易開,況且開著她到處走的時候,不知道甚麼原因,發覺其他車輛的司機變得特別禮讓。
但是,於駕駛初期,在轉彎過程中發現,當扭軑時,有時會感到軑把過於敏感,比預期輕微地多,不過,這只是習慣的問題,完成從東區走廊至大澳一段的旅程後已適應下來。
不過,由於車輛採用跟Aprilia一樣的Rotax 的V2引擎,因此,未開車前已大概知道她的脾性。首先是,引擎肯定比直4引擎較震,不論在低轉仰或高轉都會感受到引擎的節奏感(因為編者是V2迷),雖然馬力已被Tune低,加上車輛較重,因此油門反應算不上敏感,所以不會俾少少油就會向前狂飆,但非常容易操空。話雖如此,繼續地向油門施壓,還是明顯感到一股強勁的牛力源源不斷地湧上。況且,在香港的高速公路上行駛,她的加速力還是綽綽有餘,因為編者認為,對SPYDER來說,馬力只是其次,最重要是車輛能否為你帶來滿足感。
車輛另一個好玩之處就是加減波,憑著引擎發出的聲音及車速,只要按動+/-鈕,無需踩離合器桿就自動轉檔,雖然新款VFR1200F的Dual Clutch賣點同樣是轉檔迅速及暢順,但SPYDER的5前速波箱同樣不弱,無需縮油,按動+鈕後,從引擎傳來「撻」的聲音,極有重金屬味道(相比VFR 1200F的Dual Clutch),這表示已完成升檔的步驟。而波箱的嚙合速相當敏捷,馬力銜接得非常暢順,車身完全沒有任何奇型古怪的窒動。減速時,即使沒有按動-鈕,只要轉數跌入適當的範圍後,波箱會自動退至適當的檔位,雖然聽不到任何自動Full油的聲音,但退檔過程同樣暢順,沒有一絲竄動。
暢遊石澳
雖然車輛的彎向性能沒有兩個轆靈活,但在石澳暢遊時確有另一番感受,亦是編者最享受的時刻。畢竟未能掌握車輛的性能,加上SPYDER的闊度跟私家車沒有太大分別,佔據了整條行車線,故此不敢亂來,駛入瞎彎前更將速度減至20-30km/h才順勢扭動軑把過彎。駛到拍攝地點後,自我感覺良好之餘,已Feel到有充足的熱身。所以完成拍攝的回航旅程中,無論是車速及入彎速度比之前(所謂快,車速只是大約50-70km/h之間),跟之前所講大致相同,入彎時除了要扭動全身外,更要向軑把〔質〕下去,而編者曾經嘗試駛入部份看得通透的彎道前大力扭動油門,馬力輸出沒有變得顛狂之餘,車輛依然四平八穩地過彎,如無估錯,這些電子儀器如Traction Control及Stability Control System正在發功,讓騎仕不能亂來,默默地為騎士增加駕駛安全性。
另一項要習慣的動作是由於軑把沒有掣動桿,因此腳踏掣動杆成為唯一減慢車速的儀器,所以右腳腳腕時刻保持吊著掣動腳踏的狀態。至於避震系統,可能當日行駛的路面質素較好,可以這樣說,行車其間四平八穩,除非遇上極之惡劣的路面或駛上行人路上,否則大部份時間只會感到引擎的震盪,但不硬不軟的避震設定,完全沒有投訴。
總結
很明顯,SPYDER行走玩樂路線的車輛,不論泊位及置身在擠塞的路面上,其實用性不能跟兩個轆相題並論,不過,要是有錢力話,編者還是希望將他據為己有,記得在北角某個燈位等候時,一個大約只有3歲,長得肥肥白白,扎著兩條小 子的小女孩,在橫過馬路時突然鬆開她母親的手向著SPYDER撲過來時,我體驗到SPYDER不單好玩,更可以將觀樂帶到每個角落,雖然這個買車的籍口聽起來比較 強,再者車輛的操控未必適口大部份人的口味,但與別不同的操控性及出眾的外型,不但兩個轆,連四個轆都無法媲美。
BPR Can-Am Spyder Roadster 規格表 |
呎吋 SIZE |
全長 |
2,667mm |
全闊 |
1,506mm |
全高 |
1,145mm |
軸距 |
1,727mm |
座位高度 |
737mm |
最低離地距 |
115mm |
前儲物空間容升 |
44升 |
淨重 |
317kg |
油箱容量 |
25L |
引擎 ENGINE |
引擎模式 |
水冷V型雙汽缸DOHC 8氣門 |
排氣量
|
998c.c. |
最大馬力 |
106ps/8,500rpm |
最大扭力 |
10.63kg-m/6,250rpm |
壓縮比 |
10.8:1 |
缸徑x衝程 |
97 x 68mm |
供油系統 |
直徑57mm EFI |
點火 |
電子雙點式 |
起動 |
電動 |
驅動模式 |
28/79 ratio 配碳加強皮帶 |
離合器/波箱 |
順序式電子五段(SE5) |
排氣 |
二出一式配催化 |
車架 CHASSIS |
車架型式 |
SST Spyder「環回式晶石技術」 |
軑桿 |
DPS「動力轉向」(風柔軑) |
前懸掛系統 |
可調校式雙A型連杆配防滾杆,行程144 mm |
後懸掛系統 |
單搖臂配可調校式單筒吸震,行程145 mm |
前制動系統 |
EBD全智慧電子腳踏式「ABS液壓三輪連動系統」 |
後制動系統 |
260 x 6 mm單碟配單活塞卡鉗 |
前輪胎 |
KR21 165/65R14 x 2 |
後輪胎 |
KR21 225/50R15 |
前輪圈 |
鋁制14x5 |
後輪圈 |
鋁制15x7 |
1981 Honda Motocompo 限量折疊電單車規格表 |
呎吋 SIZE |
全長 |
1,185mm |
全闊 |
535mm |
全高 |
910mm |
淨重 |
45kg |
油箱容量 |
2.2L |
潤滑油容量 |
1L |
平均油耗 |
70km/1L(均速30KM/每小時) |
引擎 ENGINE |
引擎模式 |
風冷二衝程單汽缸 |
排氣量
|
49c.c. |
最大馬力 |
2.5ps(6.3Kw)/5,000rpm |
最大扭力 |
0.38kg.m/4500rpm |
起動 |
腳啟動 |
離合器/波箱 |
自動變速 |
車架 CHASSIS |
車架型式 |
高拉力鋼管車架 |
爬坡角度 |
最高約11度 |
最小迴旋半徑 |
1.3M - 3M |
前後輪胎 |
2.50-8-4PR |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