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鳴謝:YAMAHA萬里達車隊
- 協力:黃世釗/李鄭鵬
- 攝影:Dale
- 上載日期:2015-06-19
基本資料規格表
查詢電話:2612 2218
相關內容:
●由於趕及在泛珠賽前6月20日刊登,影像暫只有黃世釗(左)訪問,稍後追加另一冠軍車手李鄭鵬(右)測試新款R1感受。
沒錯,又是全新YAMAHA YZF-R1,但今次專題由街道移師至賽道,本誌找來份量十足的全國冠軍-YAMAHA萬里達車手黃世釗及李鄭鵬,在極度講求極速的珠海賽道測試R1的性能,與此同時比較新舊R1的分別。
相信大部份讀者也知道這代R1分別有標準版及R1M兩個版本,前者配備傳統機械式頭尾避震及纖維包圍,後者則配備前後電子避震及碳纖包圍。大部份街道騎士衡量裝備上的差別後,也認為付出更高車價購買R1M較划算;相反,用來比賽或Track Day的騎士則選擇標準版R1,其中原因是機械式前後避震較電子避震容易調校,更加省時及方便。
由於R1剛推出市場不久,固此未能趕及在3月中舉行的泛珠秋季賽落場,雖然如此,新車也只是在夏季賽(6月19日)不久前才抵達珠海賽道,其中原因是受到船期影響,所以對YAMAHA萬里達的多位大偈來說,要在數天把兩台街車改裝為賽道戰車一點也不容易。再者珠海賽道非常繁忙,在正賽前一週才開放給車手試車,這對兩位首次駕駛全新R1的車手加添了極大困難,尤甚是更先進及複雜的電子設備方面,已不單純是舊款R1只有幾個馬力選擇模式及循跡系統選項,新車在這兩方面不但有更精細的微調,並且進一步增加了控制出彎開油打滑的Slide Control SYSTEM (SCS)系統,還有起步彈射系統、直路大油門防起頭系統及引擎煞車系統等等。
畢竟這是全新R1,舊款是不能相題並輪,更不可能使用相同數據調校戰車,因此只有三天測試時間是不足以摸索電子設備與機械上的最佳配搭,例如萬一讓電腦過多或過少地干預馬力輸出,均會影響車輛加速力,抑制車手表現。另外車手與大偈還要尋找最佳的頭、尾牙配搭及避震設定,否則在大直路未能用盡6波榨取最佳極速,又或者過於注重低扭而忽略尾段極速,同樣會影響圈速,除此之外避震的設定也是成績好壞的關鍵,絕對不能忽視。相信讀者聽起來也感到頭痛,然而這就是賽車,車手透過練習尋找比賽節奏,並盡快與戰車融為一體,而大偈則根據車手試車感受不斷為戰車進行微調,讓車手可進一步發揮戰車潛能。
至於黃世釗及李鄭鵬的兩台R1在急速趕工情況下進行了甚麼改裝?簡單來說完成了基本的設定,例如更換釋放馬力的YEC賽車電腦及YEC龍筋(YAMAHA推出賽車專用)、最新款蝎子全梳鈦合金碳纖排氣管、煞車手泵、改用Ohlins前叉芯、Ohlins TTX尾避震、賽車升高腳踏、引擎保護蓋及改用複製纖維包圍等等。至於掣動碟、煞車卡鉗保留原裝部件,但更換了賽車煞車皮,散熱方面也保留原裝細水箱,但改用了手動開啟散熱風扇,當水溫升至90多度車手便自行啟動,盡快為引擎散熱,讓引擎保持最佳的馬力輸出。聽大偈講今代R1的原裝引擎已適合賽道使用,原裝超薄「錚口」(氣缸墊片)無須更換,並且無須「攝餅仔」增加氣門重疊時間提升高轉吸氣量。
新舊款R1分別-初步試駕感受
推薦內容:
●黃世釗
●李鄭鵬
●部份參賽珠海比賽的車手陸續使用甩尾的入彎方式。
●受船期影响及車隊同時參加亞太公路錦標賽250組別,因此改裝時間非常緊迫,連包圍也未趕及噴上拉花。
●兩台新R1已改用新款全梳鈦合金加碳纖蝎子排氣管。
●更換了賽車龍筋(電線)後不再使用車匙著車,右邊按鈕代替車匙工能,左按鈕則是手動啟動水箱散熱風扇。
●車輛沿用較小面積的散熱水箱。
●新款R1原裝車備有快速電子升檔器,並且可輕易改為賽車用的倒踢升檔。
●改用了可調校牛角隙位的煞車桿。
●更換了更佳吸震效能的Ohlins前叉芯。
●Ohlins TTX改裝尾避震。
●更改了不同配搭的頭尾牙,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車輛的扭力及馬力。
●儀錶板顯示了車手設定的選項。
●釘把設於一對頭叉中央位置。
●改用了賽車龍筋電線後,部份按鈕用途已改變。
●測試車輛當日異常炎熱,加速了輪胎消耗。
●車輛使用BRIDGESTONE V02光頭輪胎。
●資深萬里達車隊大偈昌哥負責調校電腦程式。
●車隊的幕後功臣阿富及阿標。
●新舊R1的引擎均配備十字曲軸。
●舊R1採用尾排設計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