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-2012 YAMAHA YZF-R1現代Superbike啟蒙
首頁 > 新車介紹 >1998-2012 YAMAHA YZF-R1現代Superbike啟蒙
1998-2012 YAMAHA YZF-R1現代Superbike啟蒙
  • 撰文:Adam
  • 協力:萬里達車行/黃世釗
  • 攝影:Adam/Hong
  • 上載日期:2012-06-24

基本資料規格表


相關內容:2012 Yamaha YZF-R1-黃世釗戰車

在上一站泛珠賽事中,黃世釗憑2012 Yamaha YZF-R1輕取Race1及Race 2冠軍,在刊登他的駕駛心得及戰車介紹前,我們先回顧1998-2012歷代R1的轉變。

由2衝過渡至4衝年代,均會出現當代名車,NSR、TZR、RGV、CBR、GSX、ZX及YZF等等,這些英文代號,陪伴不少車迷成長。但她們永遠不變是一直追求瘦身、大馬力及靈活轉向性能。以現今的科技,馬力提升是輕而易舉,只要增加排氣量及引擎部件使用更輕更堅硬的部件便可。

但隨著環保法日漸嚴苛,2衝被迫走上末路,令車廠投放開發4衝機車的資源大增,自1992年Honda CBR900RR面世後,短短數年後,YAMAHA推出更強勁的R1,再次將大排氣量跑車的標準推上一層樓。

當時,R1在多方面都比對手優勝,科技上同樣有突破,並且擁有市販車前所未的加速力及清脆俐落的彎向性能,結合瀟洒的外形,是日本車廠難得一見賣相與性能兼備的大排氣量跑車。她的造型更讓以優美線條見稱的歐洲車廠無言,她堪稱是現代1公升跑車的先驅。 

歷史回顧 Yamaha YZF-R1的前身-1987 Yamaha FZR1000

●1987 YAMAHA FZR1000。

當年,Yamaha在2衝領域上享負盛名,為了迎接4衝降臨,車廠於1987年推出擁有135匹馬力的FZR 1000,此車利害之處是極速達250km/h,藉此証明車廠也有製造高性能4衝的技術。而當時的設計已將引擎視為車架的一部份,鋁合金車架及引擎不但緊密地結合起來,更有效地將體積縮細及提升整體的剛性,這種手法在當時較為新穎。

車輛最矚目是採用20(每缸5汽門)汽門的水冷直4機器,延續2年前FZ750的威勢,因此與一般16氣門機器相比可謂與眾不同,相比當時Suzuki GSX-R1100,不論馬力、重量及體積佔有優勢,因此成為當時公升級的皇者。

其後推出的升級版FZR1000更使用YAMAHA引以自豪的鋁合金DELTABOX車架及EXUP排氣系統,排氣量亦由989cc增加至1002cc,最後一期的FZR1000馬力更高達145匹,0-100只需3秒。

1991 YAMAHA FZR1000
●1991 YAMAHA FZR1000-轉用倒立前叉及新頭燈。

1994 YAMAHA FZR1000
●1994 YAMAHA FZR1000-最後一期。

相關內容:Yamaha鋁合金DELTABOX車架的演變

歷史回顧 R1的前身-1996 Yamaha YZF1000 Thunderace大龍船


1992 Honda CBR 900RR面世後迅即榮登盟主寶座,Kawasaki ZX-9R及全新Suzuki GSX-R750也相繼推出。腹背受敵的Yamaha,1995年推出全新設計的YZF 1000 Thunderace取代FZR 1000,可惜新車體積像一條龍船及巡航型,因此吸引力大減,直至1998 YZF-R1面世,局勢才全面扭轉。



Yamaha YZF-R1(1998-2012)
1998 Yamaha YZF-R1-現代Superbike的先驅
當年售價HK$109,998

車輛試駕:李有昌

R1明顯是針對Honda CBR 900RR而來,單是廠方聲稱150匹馬力及只有177kg重量已讓對手目定口呆,還有純種賽車的外型,其她對手比下去時顯得落伍,雖然本田嘗試在98年將馬力調升至130匹及偷輕至180kg,仍無阻R1的氣勢。


R1之所以受歡迎,強勁的加速力居功至偉,相比其他對手扭動油門時需要「等」,R1的加速力隨傳隨到。甚至有車手形容跟GP 2衝250戰車不相伯仲。還有R1的重量分佈極佳,鋒利彎向性能及比CBR多接近20匹馬力,在賽道及街道上佔盡優勢。






本地賽車名將Billy憑1998 R1奪得多項賽事錦標。

R1不但有鶴立雞群的性能,科技上亦有突破,雖然R1仍使用20氣門引擎、Deltabox車架及Exup排氣系統。但工程設計師為了減短車身軸距,因此引擎與波箱之間採用名為Tri-Axis概念設計出來,這也是影響深遠的設計。

除了Tri-Axis外,當時大排跑車的前避震衝程一般採用120mm,可能是啟發自越野車的概念,R1卻增加至135mm。事關車廠認為大油門加速或出彎容易造成車頭升起,影響車輛循跡性能,而增加的避震衝程是盡量保持前輪與路面接觸。

事實上,由於當年電子科技還未普及,加上車輛行化油器,因此需較高的駕駛技術才能駕馭「瘋狂」的加速力,還有車輛可能是針對街道而設,不少人投訴避震的設定過軟,其次是車頭鵝頸太單薄,高速轉彎時出現不穩情況。



Yamaha YZF-R1 Tri-Axis(三角軸心)概念-瘦身的秘訣
●一般引擎的曲軸、主軸及輸出軸以水平方式擺放,缺點是導致引擎及車身體積增大,1998年YZF-R1引擎為採用名為Tri-Axis(三角軸)概念,方法是將主軸及輸出軸設定在幾乎在重疊位上,令曲軸、主軸及輸出軸構成三角的擺放,好處是縮減波箱體積及長度,並且能夠承受更大扭力及減低震動,間接提升耐用性。而另一個優點是引擎縮短後,可以使用較長的尾擔,藉此增加車輛在直路及出彎時的循跡性能,此技術其後啟蒙了其他車廠。





長衝程前避震●由於引擎細小,故此可將尾擔延長加強循跡性,可是由於R1馬力太強,不少參賽車手大開油門出彎時車頭仍容易升起,即使頭避震擁有135mm衝程(一般是120mm),仍無補於事。
 


每缸5汽門●從98年至06年的R1均是採用20汽門的氣缸,目的是在有限空間索入最多的汽油。



Yamaha Exup獨門排氣系統●隨著機車的馬力及轉數不斷提升,令生死氣門(嘩佬)運作時容易產生所謂的Overlap(重疊),導致燃燒後產生的廢氣從排氣管倒流入汽缸內,影響馬力的輸出。為了加強排氣功能,Yamaha在1987年推出的4衝FZR 400R排氣管內安裝了名為Exup死氣嘩佬,大大改善了車輛的頭、中段加速性能,此系統更延伸至FZR 1000R,而第一代R1同樣裝有Exup排氣系統。至2004年,改用全新燃油系統的R1,電腦根據轉數、車速、油門角度及檔位開啟Exup嘩佬。

當年Superbike的輪距比較
1998 Yamaha YZF-R1 輪距1,395mm 乾重177kg
1998 Suzuki GSX-R750 輪距1,395mm 乾重179kg
1998 Kawasaki ZX-9R 輪距1,415mm 乾重183kg
1998 Honda CBR 900RR 輪距1,405mm 乾重180kg

 

這是R1的經典紅白拉花,外國已開始視為珍藏車之一。

 

會員感想分享

總計 0 個記錄,共 1 頁。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
E-mail: 用戶名: 匿名用戶
感想內容:
評論等級:
驗 證 碼: 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