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Chario
- 車輛提供:張仔
- 鳴謝:文偉電單車中心
- 攝影:Adam
- 上載日期:2012-08-10
2012 Bimota Tesi 3D-美得無法形容
基本資料規格表
據講Bimota只有不足50位員工,相比其他車廠只屬「蚊型」規模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可以推出與別不同的機車,試問如果直接跟對手硬碰,推出大眾化的機車,相信早已關門大吉。只要你親眼目睹Bimota 3D TESI 的風采,無不讚嘆她的設計及機械結構,而車主「張仔」就是被獨一無二的外型吸引,買她作收藏之用。
待張仔出牌後再問他的試車感受。 車輛稱為3D TESI,那麼有沒有1D或2D?答案是有的,早在1990年,Bimota己推出全包圍的1D TESI,而TESI是意大利文,意思是「論文」,車輛的外型跟一般大包圍跑車無異,但車頭採用名為輪轂中心轉向系統(Hub-Center Steering)卻成為焦點。這套由瑪康尼(Pier Liugi Marconi)博士研發的系統,是由他撰寫有關機車車架論文實現過來,由於得到Bimota賞識,因此獲委任為1D TESI首席工程師。而一向外購引擎的Bimota,車輛採用Ducati 851的L2引擎,馬力為95hp,車重達188kg。
不論是市販機車還是賽車,對輪轂中心轉向系統的性能採取保留態度,但出眾的結構及外型無疑可帶來收視。可能這個原因,在2004年,Bimota的工程師Ascanio Rodorigo與廠方達成協議,借用1D TESI的概念,分拆開發全新2D TESI推出市場,並且名命為Vyrus,車輛採用Ducati 1000DS引擎,馬力雖然只有77hp,但只有149kg重量。新車不再走跑車路線,沒有包圍的車身,徹底將鋁合金Omega奧米加車架、輪轂中心轉向系統及豬頭側的入風口裸露。還有比125跑車更纖巧的座椅及車身,記得當年採訪意大利車展時,此車讓編者看得目定口呆。
2009年Bimota再接再勵,推出無懈可擊的3D TESI,車廠更將輪轂中心轉向系統及Omega奧米加車架玩得出神入化。首先是將2D鋁合金頭尾擔改良更有美感鋼管結構,其精緻度可媲美中國搭棚工藝。經過全新設計碳纖沙板及碳纖小型車身包圍將部份車架掩藏後,使上半身更有跑車味,而舊款的底中置式排氣管改為長衝程排氣系統,並採用時下流行的尾排設計,配合言語無法形容的超漂亮車尾設計,Bimota 3D TESI已達到神級作品。至於張仔的新玩具2012 Bimota 3D TESI跟09版有甚麼分別,最明顯是底置式前避震搬遷至連接輪轂中心轉向系統,有甚麼好處?相信要開過兩代車的騎士才知曉,又或者待張仔出牌後問他的試車感受,是時候欣賞車輛每個細節。
1990 BIMOTA 1D TESI (95hp,188kg, Ducati 851 L2引擎) 2004 BIMOTA 2D TESI (77hp, 149kg Ducati 1000DS引擎 ) 2008 BIMOTA 3D TESI (98hp, 168kg, Ducati 1100DS L2引擎)-留意底置式前避震,與2012年版有明顯分別。 圖為使用輪轂中心轉向系統的Honda ELF GP500戰車,早期使用2衝3缸的引擎。 甚麼是輪轂中心轉向系統(Hub-Center Steering)-又稱Forkless(無前叉式) 在70-80年代,曾掀起「傳統的前避震之死」的說法,皆因另類避震不斷湧現,80年代由法國油公司ELF贊助的工程師研發出Forkless(無前叉式),設計其後被本田買下,並用在GP 500戰車上,其中一位車手是英國的夏士林,自始這類外型古怪的系統受到車迷注意。
Forkless(無前叉式)的出現,因為當年有工程師認為,傳統套筒式避震的設計先天不足,是因為轉向軸跟避震系統連成一體,導致車輛的吸震及彎向性能大減。舉個例子,高速入彎前重剎,避震下沉,因此出現轉向不足或軑感十分之重的感覺,影響彎向性能。
除此之外,如果在彎深遇上突發事件需要剎車,避震下沉同樣導致車身搖擺,其中原因是傳統前避震的兩條頭叉長度較長,由於槓桿原理,不單將輕微的搖動放大,並會傳至車身。還有是機車的馬力越來越大,輪胎越來越闊,為了增加擴扭能力,頭叉必需要加粗,令車頭的重量增加,前剎車系統負荷更大,需要更長的剎車時間。因此,如果能夠將轉向軸及前避震分開,成為獨立部門分工合作,有助減低震盪,固此出現名為Forkless(無前叉式)的防俯衝前避震。
據講這種頭避震的好處在於轉動軸及剎車系統被分開,連接輪框及車身的連桿長度較短,可減少槓桿效應,從前輪傳至車身的震盪大大減少,還有是少了傳統的頭叉,車頭重量減輕,同時可減輕掣動的負荷,縮減剎車距離。而防俯衝的設計同樣可以減低在彎深剎車時導致車身搖擺的情況。
老實說,由於現時避震的生產及製造技術不斷改良,再者車架製造技術已大為提升,已有效將大量的震盪吸收。怎樣也好,Forkless前避震出現的目的是取代傳統的避震系統,雖然事以願違,但可以讓車迷大開眼界,擴闊視野。
Honda ELF GP500戰車 BIMOTA 3D TESI的輪轂中心轉向系統由鋼管組合而成,跟鋼管尾擔互相呼應。 這類防俯衝式的前叉,仍有不少工程師作改良,車頭轉向就是靠多根鋼管拉動,車輛採用多款頂級裝備,包括OZ鈠造輪框、Brembo 4活塞放射式卡鉗及320mm大剎車碟等等。 輪轂中心轉向系統就像搭棚的工藝。 Extreme Tech全調校前避震。 原裝牛角已十分漂亮。 從側看的車架。 編者最欣賞油缸至車尾的線條。 1公升機車,只有125cc跑車大小的座椅,真是無言。 尾排採用雙三角型消聲器,尾牌架底也是碳纖部件。 碳纖頭沙板。 儀錶設有轉檔提示燈。 由於採用L2(V2)引擎,因此轉數不高。 上眼鏡就像車身一樣纖巧。 鋁合金Omega奧米加車架 ,前輪後方是油冷散熱。 Extreme Tech全調校中置式尾避震。 車架、尾擔、尾擔鋁合金板及排氣管的屈曲形狀構成的畫面,絕對是藝術與機械的結晶。 外露式離合器設有BIMOTA商標的碳纖保護蓋。 2活塞卡鉗配上用來欣賞的結構。 鍛合金前後OZ輪框,剎車碟設有BIMOTA字樣。 碳纖側架保護。
加入我們的專頁,便可以得到最新的摩托車消息了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