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 / 攝影:Adam
- 車輛提供:Simon Tam
- 上載日期:2012-08-14
1996 Yamaha GTS 1000 RADD-另類風味
基本資料規格表
看見facebook網友上載了這張頭尾均是單擔的YAMAHA後,也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此車,原來原裝車是本誌早年也有介紹的1996 Yamaha GTS 1000 RADD,讀者可重溫車輛介紹。
怎樣去形容這「另一番風味」的感覺呢?連我自己都說不清楚,印象中,當年看見GTS 1000肉身時,龐大的車身及沉悶的車身配色,令我留下磨滅不了的負面印象,儘管車廠不斷強調新設計的RADD避震有出類拔粹的性能,但對機械結構沒有濃厚興趣的我來說,她的吸引力始終有限。
可是當年GTS 1000推出的時候,不單止無法激起香港車迷的購買慾,就連全球車迷都對她冷眼旁觀,事實上,先不說她的外型及先進的科技,高昂的生產成本導致昂貴的售價令人卻步。翻查資料,當年在香港的定價剛好是16萬港元,據講若非某位影壇大哥訂購,代理並沒有打算將車輛運抵本港出售。
再說回她的售價,以今時今日來說,即使港元已大幅眨值,一台16萬港元的電單車絕不便宜,況且GTS 1000推出時正值是2衝程跑車的黃金期,Yamaha TZR、Honda PGM及Suzuki RGV早已成為不少車迷的Dream Bike,而她們的售價平均約$56,000元,不到GTS 1000的三份一價錢,試問香港車迷又怎會留意GTS 1000的面世呢?再者要玩大車,市場上不乏優質Superbike之選,像經典的Ducati 916,價錢只是$133,000港元。 畢竟GTS 1000屬於長途巡航的車種,用跑車跟她比較有點不當,可是當年被視為同級對手的本田ST 1100都只售$109,000港元。要是能付出十多萬港元,車迷情願選擇更高檔的BMW機車。還有是當時玩車的騎士多屬熱血的青年,機車的發展方向由他們主導,跑車熱賣是理所當然,因此屬於「老餅」一族的長途巡航車(Touring)較受忽視。時至今天,當年的熱血青年已步入中年,而各式各樣的Touring機車也被不少騎仕所認同,要是Yamaha在今天重新發展GTS 1000,混入時尚的外型及骨格精奇的RADD避震系統,有可能受到市場的重視,只嘆GTS 1000生不逢時。
回顧GTS 1000,在當時來說稱得上是一台先進的機車,除了該套別樹一格的RADD前避震外,引擎是來自當年Yamaha皇牌之一FZR 1000的4汽缸5汽門1,002c.c.引擎(原裝FZR 1000馬力為145匹),因此令車迷寄望她的馬力得以保留,不幸是車廠將馬力大幅下調至只有100匹,對一台重達249kg的巡航車來說顯然不足,雖然如此,但車輛卻加入當時被視為高科技的電子燃油噴注、ABS剎車系統及減低污染的三路催化器,所以GTS 1000在當時被視為一台高科技的機車。 17吋旋風型輪框,相信要換框會遇上不少麻煩。 一般來說,介紹車輛時,鮮有會將負責的工程師或設計師混為一談,可是每當談及GTS 1000,必定將James Parker扯在一起。事關GTS 1000的開發過程並非Yamaha一手一腳完成,特別是她的精華-RADD前避震系統,這種專利設計是來自美國工程師James Parker的傑作,而此君早於70年代著手研發新一代的前避震系統。85年,James Parker成功將RADD系統搭載到本田XL600身上,並邀得當時還未上位的Wayne Rainey測試,與原裝的Yamaha SR500同場比較,雖然Wayne表示RADD有更出色的性能,但現場多間車廠的負責人均質疑RADD能否為大排氣量的跑車提供同樣出色的減震效能。幸好最後引起美國Yamaha的興趣,並願意協助開發相關的技術。
James Parker為了証明RADD的存在價值及掃除業界的疑慮,他選用Yamaha FZ750為改裝目標,於1987年,他正式對外發表名為RADD MC2的概念車,車輛不論是穩定性、操控性及重剎的穩定性能均十分出色,據講美國Yamaha將車輛秘密運往日本進行全面測試及評估,並且獲得日本總公司的肯定,固此將RADD的技術買下,因而催生了GTS 1000的誕生,因此嚴格來說GTS 1000並非100% Yamaha的創作。
雖然得到Yamaha賞識,可是James Parker一直寄望RADD能夠在賽道或跑車上大派用場,可惜廠方最終將該系統運用至巡航車上,對這位工程師來說難免有點失望。老實說,只有平凡外型的GTS 1000,又怎能夠將James Parker的心血突顯出來,何解這樣說呢?事實上,GTS 1000推出前,Bimota的Tesi 1D不論是外型及別出心裁的前避震稱得上是天造地切的配合,先不說她的性能出眾與否,車身的線條將頭擔的美感完全突顯出來,試問有這個強勁對手,GTS 1000怎可能突圍而出呢?
GTS 1000沒法大賣,意味著RADD無法在大車廠生存下去,但James Parker仍堅持信念,深信RADD比傳統的避震更優勝,07年更選用GSX-R1000,並加入第3代的RADD。怎樣也好,RADD未能被廣泛應用,並不代表這是失敗之作,即使擁有更佳的避震性能,但生產成本昂貴及騎士是否接受是關鍵的因素。
至於今次借來拍照的GTS 1000,是車主Simon從透過好友從外地搜購回來作收藏之用,雖然他承認車輛的外型不算好看,體型比較龐大,但車輛最令他動容之處是那副與別不同的前避震系統。事關該系統的構造、型態及設計別樹一格,跟傳統套筒式的避震有著極大的分別。再者Simon除了是一位喜歡收藏機車的人仕外,更喜歡比較不同系統的特性,在他的收藏名單中已包括擁有Telelever及Duolever避震系統的BMW機車,還有今次介紹擁有RADD的GTS 1000。
傳統頭叉-傳統避震系統高速駛過不平路面時可導致頭叉扭曲,根據Parker理論,RADD提高車輛的穩定性能。
Year 1984-第一代RADD防俯衝避震Honda XL 600
Year 1995-RATZ(改良自Yamaha TZ250 )
以06 Suzuki GSX-R1000開發的GSX-Radd比原裝車輕10kg,除了使碳纖油缸減輕車重外,主要原因使用了RADD避震系統。
|
會員感想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