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撰文:Adam
- 車輛提供:萬里達車行
- 車輛試駕:張煒安
- 協力:煒安電單車頭盔用品
- 攝影:Adam/Hong
- 上載日期:2019-12-21
基本資料規格表
九龍太子道西88號嘉怡大廈地下
Tel:2612 2218 Fax:2612 2219 email:mail@yamaha-mlt.com.hk 辨工時間 : 星期一至星期六 10:00am to 7:00pm 星期日休息
地址:澳門慕拉士大馬路241號富大工業大廈地下
YAMAHA YZF-R1相關內容:
超電的進化過程並不複雜,就是愈來愈輕,體積愈來愈小,馬力輸出愈來愈大,200匹更成為新一代超電的基本指標。為此,近代的超電配置了大量先進電子科技,以幫助騎士駕馭強大馬力。而最新款2020 YAMAHA YZF-R1已經抵港,本誌邀請在賽道駕駛過不同年份R1的張煒安,比較一下新、舊R1的駕駛感覺。
●張煒安駕駛過多款YAMAHA YZF-R1,今次以遊車河方式在街道試駕2020 YAMAHA YZF-R1。
LS2 HETMETS 香港總代理:煒安頭盔用品店首次參展│
張煒安: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,新款YZF-R1已停泊在路旁,不過驟眼看,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-R3,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,再者新款YZF-R1好細部,車身又短,遠看要分辨R1、R6,抑或是R3是有點難度。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,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,做到真正600cc跑車的輕巧感。
事實上,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,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,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,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,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,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。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,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,順道改變一下外型,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。
●(左)2020 YAMAHA YZF-R1、(右)2020 YAMAHA YZF-R3
YAMAHA YZF-R3相關內容:
●張煒安曾駕駛2006 YAMAHA YZF-R1出戰2010澳門格蘭披治大賽。
●張煒安在街道試駕2007 YAMAHA YZF-R1。
●2011年,張煒安協助本誌試駕2012 YAMAHA YZF-R1。
重溫內容:2012/10 Yamaha YZF-R1 張煒安測試
●新一代YZF-R1分別有(左)2020 R1M、(右)2020 R1 標準版,前者配置電子避震,後者採用機械式避震。
●YAMAHA YZF-R1的生招牌—Crossplane十字曲軸引擎,而今代引擎的盤頂經大幅改良,以提升燃燒效能,達到歐五排放標準。
●盤項改良之一,是把其中一支燃油噴咀遷至進氣管道上(圖右為新款),進氣管道的角度也經過改良,廠方表示可改善氣油燃燒速度,使低至中轉的油門反應更流暢。
●2015 YAMAHA YZF-R1開始使用手指式氣門搖臂(Finger-Follower Rocker Arms)打開氣門,取代舊款挺柱式,目的是提升引擎的高轉性能。
●2020 YAMAHA YZF-R1採用新型狀的手指式氣門搖臂(Finger-Follower Rocker Arms)(紅色),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。
●2020 YAMAHA YZF-R1標準版採用提供全調校功能的43mm KYB倒立前叉(120mm行程) 。
外型方面,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,廠方表示風阻更低,有利車子加速。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,盤頂經過大幅修改,進氣歧管、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催化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,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,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,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;此外,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(Finger-Follower Rocker Arms),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,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,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。近年,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,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。
好多年前,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,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版本,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,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。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,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,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,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,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,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。
此外,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,數字遠高於舊款R1,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;相反,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,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,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。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,不僅要與對手較量,事實上還要跟「巨型」的R1角力,原因是拖波(降檔)後產生的引擎煞車(Engine Brake)把車子拖得很慢,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,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,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「牛」 ,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,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,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。
及後,自己在2011年幫moto-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-R1,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,採用電子油門,還有馬力模式及防打滑的循跡系統,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,配合滑動式離合器,能夠消弭大量拖波(退檔)後產生的引擎煞車,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,使減速入彎更暢順,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,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。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,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—又長又重又大部。
●儀錶與舊款R1相同,但新增EBM顯示—引擎煞車管理 Engine Brake Management (EBM),選擇退檔產生的引擎煞車程度。
●張煒安身高5呎5吋,座姿好高好戰鬥格。
●兩代YAMAHA YZF-R1分別有R1M及R1標準版。
要數革命性的YZF-R1,非2015年版本莫屬。雖然這代R1已面世一段時間,不過自己在20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,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,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,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。其實只要騎上車子,就可輕易感受新、舊R1的分別,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,推車感覺又輕又順,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,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,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,雙腳像芭蕾舞。
一如所料,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,能夠讓我輕鬆地「劈」入彎道,這是我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,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,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。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,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。
●獲得改良的催化及消聲器,使R1符合歐5排氣標準,而日趨嚴僅的環保法,同時抑制排氣聲。
馬力方面,R1有200匹馬力,雖然馬力輸出蜂擁而至,但是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,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。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,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,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,因為電子技術讓頭轆返回跑道上。可是電腦程式並非萬能,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,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、跌跌的情況,又或者被程式限制出彎馬力。事實上,不管玩那一款超電,騎士都需要花大量時間感受各種設定的分別。
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,即使提早加油出彎都不用擔心炒車,相當神奇,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。事實上,相比舊款R1,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,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,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,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,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。
老實說,今次是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,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。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,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,就好像moto-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—自得其樂,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。如前述,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,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,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,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。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,R1座位較高,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,因此要格外小心,不過這情況對超電玩家來說十分常見。
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,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,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,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,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。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,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,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。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,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e A敏捷,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,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暢順,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e C。
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,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,一點都不硬,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,十分漸進,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,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。
使用BRIDGESTONE RS11輪胎。
●圖片說明新車與舊款R1相同,用家可以下載手提電話專用APPS,選擇或調校電子輔助駕駛的設定,當然還可以研究自己的行車數據及圈速等資料。
●除了透過手提電話調校各項設定外,亦可用傳統的手動模式。
●各項電子輔助駕駛系統一目了然,新車增加了3段選擇引擎煞車管理Engine Brake Management (EBM)—減速拖波順暢度及2段選擇的煞車控制Brake Control (BC)—這是賽車式ABS,電腦計算車速及車身傾角,輔助騎士控制入彎煞車力度,減低急煞鎖死頭轆意外。
●每個MODE已有預先的設定,但騎士可微調各種電子介入情況,馬力模式(PWR)、循跡系統(TCS)、過彎打滑(SCS)、彈射起步(LCS)、快速轉檔(QSS)、防起頭(LIF)、引擎煞車(EBM)及煞車控制Brake Control (BC)。
●不用扣極力子的快速電子轉檔器,拖波還會自動補油。
●尾LED燈組。
●中空的尾包圍設計。
前後LED指揮燈﹐前指揮燈內置於睹後鏡內。
2 x 320mm鑽孔碟,配對向4活塞卡鉗及ABS。
220mm鑽孔碟配上置式單活塞卡鉗。
單筒尾避震(120mm行程)
九龍太子道西88號嘉怡大廈地下
Tel:2612 2218 Fax:2612 2219 email:mail@yamaha-mlt.com.hk 辨工時間 : 星期一至星期六 10:00am to 7:00pm 星期日休息
地址:澳門慕拉士大馬路241號富大工業大廈地下
YAMAHA YZF-R1相關內容:
|
會員感想分享